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第85节(1 / 2)





  “先去筹集粮草吧。”司马睿随口打发淳于伯去准备漕运事宜。

  到了临出征那天,司马睿怒了。

  “漕运延误时期,这让我怎么北伐!”

  漕运主管淳于伯牢骚满腹:就给我这么几天,明摆着是不可能的事。再说,你军队根本都没准备,就算粮草齐备了,难道你自己一个人吃着上路吗?

  司马睿没跟淳于伯多废话,当即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刽子手举起刀,瞄准淳于伯的脖子猛地砍去。咔嚓一声,淳于伯头颅落地,鲜血飞溅。血溅得很高,很远,溅了围观的百姓一身,甚至溅到了司马睿和王导的脚边。

  刑场顿时骚乱起来,围观的人群纷纷后退。

  “血喷得这么远,淳于伯是冤死的!老天都为他鸣不平呀!”

  这事越传越邪乎。没两天工夫,街头巷尾便交头接耳:淳于伯的血竟然顺着柱子逆流而上,直蹿两丈多高。

  “淳于伯冤哪!”

  司马睿的幕僚刘隗(wi)上奏:“淳于伯罪不至死!漕运误期首先应该追究从事中郎周筵等人的责任。”

  周筵即是先前帮司马睿解决了周氏叛乱的人。刘隗为何要把矛头指向周筵?原来,这位刘隗崇尚法家,他极反感王导纵容江东士族的政策,而且,他知道给周筵撑腰的正是王导。他的如意算盘即是希望通过这事引出王导。

  王导把刘隗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他以退为进:“此事跟周筵无关,是臣的责任,臣请求引咎辞职!”他一点都不害怕,他知道司马睿绝对不会也不敢罢免自己。

  局面相当复杂,对于司马睿来说,他根本就没想北伐,所谓漕运延误只是一个终止北伐的借口而已。可刘隗是自己心腹,王导又是自己最仰仗,也是最忌惮的重臣。司马睿无奈地叹了口气:“算了,这事赖不到周筵,更没王导的责任,是我自己的错。”

  最后,谁都没事。

  曾经信誓旦旦北伐中原的大计,经这么一折腾,也就不了了之,没人再提了。

  长安沦陷后,全国各地那些零零散散的晋室官吏纷纷逃亡,他们急于找到新的主子。

  公元317年3月,司马睿等到了一位贵人。这人名叫宋哲,此前在司隶州担任弘农郡太守。他千里迢迢投奔司马睿,自然不能两手空空,他给司马睿带来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很简单,只是一句话,但对于司马睿来说,已经足够昂贵了。

  “就在国都沦陷的头一天,陛下给臣发来一封密诏!”说着,宋哲掏出了一张揉得烂糟糟的纸,像煞有介事地朗声念道:“朕寡德少恩,导致皇室不振,现诏令丞相司马睿全权统领天下事务,以期光复社稷!”

  实话实说,在司马邺心里,如果可能,他估计都想拉着司马睿跟自己一块陪葬,他肯定把司马睿恨到了骨子里,又怎会在国破家亡后给司马睿奉上这么一份厚礼?退一步说,就算他想,也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事委托给一个既非重臣也非亲信的弘农太守去办。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此时,司马邺正被软禁在汉赵国都平阳,天底下任何人都能言之凿凿地说受了皇帝遗诏,且死无对证。

  司马睿听完这封诏书就哭了,他是激动得喜极而泣。没了皇帝,换来这封把自己的地位又抬高一个层次的诏书,晋室势力中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都心知肚明。

  4月,以王导、纪瞻为首的江东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司马睿称帝。

  类似这种事在前文中多次描写过,是要经过特定流程的。

  司马睿是个本分人,他必须按照流程走。

  “孤王是罪人哪!你们如果再逼我称帝,我就回徐州琅邪去!”他哭得感天动地。

  群臣不依不饶,坚持让司马睿称帝。

  司马睿怒了:“准备车驾,送我回琅邪!”这几乎跟玩笑没区别,因为徐州琅邪早就沦入汉赵帝国的掌控。司马睿要回老家,岂不等于是投奔汉赵?他还不如以自杀相威胁来得更真实。

  群臣就这么由着司马睿折腾了一通,然后劝谏道:“回琅邪万万不可!臣明白您效忠社稷之心,不称帝可以,但请您务必称晋王!”司马睿先前的爵位琅邪王与晋王都是王,但本质上大不一样。晋,是晋室最初的封国,当初,司马昭便是从被魏朝册封为晋王,由此才奠定了晋朝的根基。

  要想称帝,先得称王。这就是流程。

  司马睿哭了一会儿,擦干眼泪,颔首应允。

  公元317年4月6日,江南霸主——琅邪王司马睿改称晋王。

  群臣这么苦口婆心地劝司马睿承袭大统,自是为了获取更多政治利益。到了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江东集团几位重要臣子的官位。

  首先自然非王导莫属。他官拜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建邺中央军最高统帅)、中书监(中书省最高统领)、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扬州刺史、散骑常侍、假节。

  下面详细解释下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官位。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位阶二品,拥有自己的直属军队,这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后面几项——都督中外诸军事、中书监、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也即是说,王导一人总揽尚书台、中书省两大行政机构,手握建邺中央军军权,兼管江东集团政治中心扬州政务。这实在是夸张得离谱。

  接下来是王导的堂兄王敦。他官拜大将军,江、扬、荆、湘、交、广六州都督,侍中。如果说王导独揽政权,那么王敦毫无疑问手握江南全境军权。

  可以说,这对琅邪王氏兄弟就是江东集团真正意义的主人。

  王导觉得树大招风,便将都督中外诸军事婉言回绝,说白了,他不在乎,因为王敦的军事实力已经足够强悍。他之所以还知道稍加收敛,主要也是因为有政敌的存在。

  前面讲过,王敦忌惮的人无非是广州刺史陶侃和豫章太守周访这些常年南征北战的名将。而王导的政敌,则是司马睿的亲信——御史中丞刘隗和尚书左仆射刁协。

  司马睿虽然才略平庸,但不傻,他早就意识到王导权势过大,一直假手刘隗和刁协压制王导。之前刘隗弹劾周筵,企图引出王导,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那件事本来是司马睿为终止北伐随便找了个碴儿,而刘隗为人性子太直,这事办得也有点让司马睿为难。刘隗和刁协此处一笔带过,在后面的故事里,我们将看到二人与琅邪王氏家族之间的殊死搏斗。

  名将

  司马睿称晋王时,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囊括了整个江南,更渗透到长江以北的荆州部分地区。前面讲荆州时,曾提到隶属于朝廷势力的第五猗和杜曾。这个时候,晋王朝已经玩完了,二人像断了线的风筝,既不能投奔司马睿,也不愿做亡国奴投奔汉赵。他们只能蜗居荆州南部(长江北岸),算作一支独立势力苟延残喘。

  第五猗在可悲地等死,或许他还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去投奔司马睿。

  杜曾跟江东集团撕破过脸,以他的个性绝不会投奔司马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舍身一搏。

  司马睿称晋王的这年秋天,杜曾突然挥师攻向扬口(今湖北省潜江市),赶跑了江东集团派来的荆州刺史王廙,紧接着又在女观湖一战中斩杀王敦部下赵诱,继而进逼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一时间,杜曾的威名响彻江南。

  当时陶侃已经去了广州,能对付杜曾的唯有靠周访。

  周访手里只有八千人,兵力远逊杜曾,他要想打赢,只能靠出奇制胜。开战之日,他把军队分成左、中、右三组,自己坐镇中军,然后吸引杜曾攻击两翼。

  战前,周访下令:“一翼败,鸣鼓三声。两翼败,鸣鼓六声。我下令前,中军不许妄动!”他很清楚,即便把兵力集中起来,也不可能打赢杜曾,更何况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三,不过,两翼所担负的使命也并非击败杜曾,而是尽可能拖延时间。

  上午时分,战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