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第78节(1 / 2)





  “请兄长明示。”

  “嗯……好好听着。”王衍犀利的眼神望着王澄和王敦,开口言道,“中原不知道要乱到什么地步。荆州有长江和汉水作为屏障,青州则背临大海,二州都是稳固的战略要地。你们两个驻守外州,我留在京都,足可称得上是狡兔三窟了。”

  说白了,王衍的策略就是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增强家族抗风险能力。王澄和王敦这才恍然大悟,连连赞叹。这话传出去后,有识之士无不对王衍嗤之以鼻。

  东晋史学家孙盛所著的《晋阳秋》也记载了这件事。不过细节略有出入。王衍对他几个弟弟说:“如今皇室濒危,所以我把王澄和王敦派到荆州和青州。如此,外可以建立霸业,内可以匡扶皇室。以后的事,就指望他们二人了。”按照这种说法,王衍就不单单是为自保那么简单了,他想维护社稷,不行就图谋霸业,野心也是相当之大。

  王衍吐露心声后,又问王澄、王敦去外州上任有什么计划。

  王敦无所谓地答道:“随机应变,没必要预先规划。”

  王澄则侃侃而谈,他把所有可能的局面都设想到,又逐条说出对策,令在座宾客大为叹服。

  这下,王澄的风头一下子盖过了王敦。王敦忌妒心起,“呸!”他朝地上吐了口口水,鄙夷道:“将来要真遇上麻烦,等着看你小子死无葬身之地吧!”

  过了几天,王澄准备去荆州赴任了。

  送别的同僚簇拥着他走出洛阳城,这时,有几个人低声耳语:“王君即将去荆州,想必内心既紧张又激动吧?”

  说话声虽低,却字字入了王澄的耳朵。

  我若不做点什么,难免被同僚看低。

  王澄抬头仰视,目不转睛地盯着路旁大树上的一个喜鹊窝。

  “你们等会儿。”

  说着,他竟脱下官服爬上大树,旁若无人地去掏鹊窝。晋朝名士经常会做出现代人很难理解的怪诞举动,以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当时,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即便如此,王澄这么夸张的行为还是引得公卿瞠目结舌。须臾,有几个人开始拍王澄的马屁。

  “刚才谁说王君紧张激动?你们看,王君是何等洒脱自在!”

  “是啊!王君根本没把区区一个荆州刺史放在心上嘛!”

  王澄正是希望借此表现自己对升官的淡然态度,他听着恭维,心头暗自得意。

  刘琨也在送别的人群中,他看着王澄近乎幼稚的表演,陡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金谷园中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这不就是自己昔日的写照吗?这些年经历了太多事,让刘琨明白了很多道理。他怅然叹道:“王君外表虽然洒脱,内心实则狭隘幼稚,这么处世怕会死得很难看吧。”

  后来,王澄到了荆州,整天纵情狂饮,完全不过问政务,他当初预想的那些对策一条都没用上。而当时,荆州已经是起义叛乱遍地开花了。又过了几年,王澄率军讨伐一批聚众起义的巴蜀难民。这批难民投降后,王澄竟残忍地把他们全部处死。这一举动激怒了散布于荆州境内的所有巴蜀难民,很快引出更大的起义。

  往后,我们还会讲到王澄、王敦的故事以及他们各自的结局。

  就在王澄当上荆州刺史的同年,刘琨也当上了并州刺史。他率领一千人来到并州北部晋阳郡。一路上,他目睹匈奴人对汉族人的杀戮。他抵达晋阳时,悲哀地发现这里已然是座空城了。

  金谷园中的往事在他脑海中闪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悠扬的音乐,还有贾谧对自己的赞赏,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无聊。刘琨突然看清了自己的使命。

  从此,这位昔日“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沉醉于浮华生活的刘琨,便在四面强敌的围攻下,开始了他新的生活。往后很多年里,刘琨成为抵抗匈奴最玩命的名将。

  江东祸乱

  先放下混乱的中原和狡兔三窟的琅邪王氏不提,接下来,我们要回到一个久违的地方——江东(扬州)。

  早年间,“吴郡四姓”中的张氏和朱氏被吴国皇帝孙氏打压,有所没落,到了西晋时代,陆机、陆云兄弟又在中原罹难,陆氏也元气大伤。而以厚重著称的顾氏,则依旧是江东最显赫的豪族。

  自元康年结束后,顾荣相继担任过司马虔(司马伦的儿子)、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的幕僚,他身处权力角逐的旋涡,为求自保,可谓费尽心机。前面曾讲过,顾荣在担任司马冏幕僚期间,整天酣饮宿醉,甚至憋出了抑郁症(看见刀和绳子就想自杀)。公元304年荡阴之战后,顾荣终于逮到机会弃官逃回到江东。

  真没想还能再尝到家乡的茭白菜、睡莲粥和肥美的鲈鱼啊……顾荣陶醉在安逸与宁静中。

  然而,好日子没持续多久。

  公元305年,就在东海王司马越跟河间王司马颙大乱战的时候,江东来了位不速之客——右将军陈敏。陈敏以帮司马越为由来到建邺募兵,实则,他是打算割据江东自立门户。陈敏深知要统治江东必须争取江东豪族的支持。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幸运地结识了一位贵人——甘卓。

  甘卓的曾祖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勇将甘宁。甘宁出身寒门,且非江东本土人,但经过四代人的经营,甘氏如今也成了江东豪族。甘卓意识到天下步入乱世,迫切希望能崛起一支势力,保护江东免受中原战乱的波及。当他得知陈敏的企图后,二人一拍即合。

  于是,公元306年初,陈敏在甘卓的支持下,自封扬州刺史、江东都督、大司马、楚公,正式举起反旗。同时,他派弟弟陈昶率领数万大军据守长江北岸,防御江北的朝廷军,另外几个弟弟则迅速兼并了整个江东。迫于兵势,江东士大夫不得不接受陈敏的延揽,这些人中,自然少不了江东顶级名士顾荣。

  其实,顾荣等名士向陈敏臣服,除了形势所迫之外,也有和甘卓同样的心理——得找个能保护江东的强力人物。陈敏到底是不是个合适的人选?答案很快揭晓了。陈敏根本不懂怎么为政,他的几个弟弟更在江东各地仗势作威作福。

  江东人的心凉到了底。陈敏根本不是来保护江东的,他是来祸害江东的!

  永嘉元年(307),3月,顾荣秘密拜访他的老友——同被陈敏延揽的江东名士周玘(qi),二人开始商议扳倒陈敏的策略。

  这里讲讲周玘,他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周玘是三国时期给曹休送诈降书的吴国名臣周鲂的孙子,也是西晋元康年间在雍州战死沙场的直臣周处的儿子。在讲司马乂当政时,我们提到荆州都督司马歆被当地起义叛民所杀。叛乱的浪潮很快蔓延到长江以南。当时,周玘仅仅官拜议郎,手里无兵无权,但他不忍见家园惨遭蹂躏,主动承担起平叛的责任。

  周氏是江东豪族,拥有庞大的私家部曲,即便如此,只凭他一家也没法平定叛乱。周玘先推举顾秘(“吴郡四姓”中的顾氏族人)任扬州都督,因为借助了顾秘的影响力,江东豪族纷纷起兵响应。随后,周玘率军临阵斩杀叛民将领羌毒(人名),又与当时还是朝廷官吏的陈敏联手,将叛民首领石冰击败。

  在《晋书》中记载了周玘“三定江南”的事迹,那场发生在三年前的平叛,即是周玘的“一定江南”。下面,我们马上会看到周玘的“二定江南”。

  江东名门

  顾荣与周玘经过反复筹划,决定请驻军淮南的征东将军刘准发兵讨伐陈敏,二人伺机在内策应。

  刘准不负所望,很快派兵进驻到长江北岸,随时准备跟陈敏开战。

  恰在这段时间,顾荣、周玘等一干江东名士,俱收到庐江太守华谭发来的一封公开信。

  信中写道:“……陈敏本性凶暴狡诈,他一个六品下才(依据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成绩)盗据江东,存亡只在旦夕之间。而你们这些人号称江东贤士,却对逆臣贼子俯首称臣,难道不觉得羞愧吗?等朝廷剿灭了陈敏,看你们还有何面目复见中原人?”

  这封信把顾荣惹毛了,他气得把信揉成了一团:“什么有何面目复见中原人?华谭怎能理解我们江东人的心思!”他已经为对付陈敏付诸行动,但这绝非如华谭所言,是为了有脸见中原人,而是为了维护江东的安全。时下需要隐忍待发,以防陈敏怀疑。但这封义正词严的公开信,恰恰把顾荣和周玘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事实的确如此。连日来,手握重兵的陈昶私下劝陈敏道:“顾荣、周玘这些人根本不是真心实意帮咱们,我建议赶紧把他们杀了,否则后患无穷。”

  甘卓可不希望顾荣等人被杀,他苦劝:“顾荣和周玘是江东士人的领袖,万万杀不得,否则江东人会群起反抗!”

  陈敏想了又想,拒绝了陈昶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