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第73节(1 / 2)





  司马颖的僚属卢志极其反对主子跟司马颙合作。

  卢志绝非死忠保皇派。按照他的规划,司马颖应该先耐心经营声望,占据义理的制高点,最后成为像春秋时代齐桓公一样的诸侯霸主,接下来,或者带领其他藩王匡扶皇室,或者承袭帝位,无论怎么玩都游刃有余,只有这样路才能走得长远。可眼前讨伐司马乂这事,半傻子司马颖明摆着是被司马颙当枪使,走上了一条歧路。

  司马颖考虑不到卢志那么远,他一想到垂涎已久的皇太弟宝座就坐不住,两句话就被司马颙撺掇起来。

  “拿我的铠甲来!”司马颖脱去官服,在侍从的帮助下换上一身闪亮的铠甲。他本来颜值就高,在铠甲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发。

  “卢志,看我这身戎装,讨伐司马乂肯定不在话下吧!”

  卢志草草敷衍了几句,心里嘀咕: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这个样子吧。对卢志来说,司马颖是自己苦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本来颇具升值潜力,却被司马颙的脏手给毁了。

  公元303年秋,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名上表,声言要起兵讨伐朝中权臣。矛头指向三个人——司马乂、皇甫商、羊玄之。皇甫商是导致李含被杀的重要人物,既要为李含报仇,自然少不了他。羊玄之是皇后羊献容的爸爸,他官拜尚书右仆射,庸庸碌碌,干吗要捎带上这个人?想必,除了羊玄之可能跟司马乂走得太近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司马颖怕羊献容不小心生个皇子,挡自己称帝的路,便先行把羊玄之摆在非正义的立场,为将来废掉羊献容铺路。

  给朝廷上表相当于双方正式撕破脸。司马乂心里很窝火,他这么小心翼翼地照顾司马颖的面子,可司马颖还是蒙了心要跟自己干仗,再说什么都没用了,只能战场上见分晓。

  9月,司马颙从长安进驻到郑县,然后拨给部将张方七万关中军,命其攻向洛阳;另一边,司马颖亲率二十余万冀州军从邺城攻向洛阳。和之前的勤王战争格局一样,司马颙、张方在西线,司马颖在北线。

  先说西线战况,司马乂派皇甫商率一万多中央军西出洛阳迎击张方。10月上旬,皇甫商惨败,张方顺势推进到洛阳城下。不出几天,张方不费吹灰之力攻破了洛阳城。

  “赢了!”张方大喜过望。

  可等他开进洛阳后,才发觉不对劲。

  “不对啊……这根本是座空城……”

  朝廷是空的,满朝公卿大半都缩在家里;皇宫是空的,司马衷连人影都没有;各中央军营是空的,朝廷军仿佛都人间蒸发了。显然,司马乂也不在城里。正因为这样,张方才能如此轻松地杀进洛阳。

  事实情况是,司马乂不想困守洛阳,又自忖无力同时应付两路攻势,于是,他早就带着皇帝司马衷和所有能调动的中央军出了洛阳,亲自北上去抵御司马颖了。要知道,司马颖有二十万大军,司马乂根本没有余力在洛阳留下一兵一卒。

  这下张方踏实了,他在洛阳城内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屠杀近万人,然后固守在城中。皇后羊献容的爸爸羊玄之眼见张方攻陷洛阳,竟被生生吓死了。

  再来讲北线战况,司马乂早在10月初便驻军到洛阳东北方——靠近黄河的河桥,阻挡南下的司马颖。

  他遥望着黄河北岸,问道:“敌方前锋统帅是谁?”不消说,他知道司马颖这个半白痴根本不会打仗,更不可能亲自当前锋。

  “回禀殿下,是陆机。”

  “哦,是那个江东名士啊……”司马乂捋了捋胡须,沉吟道:“这仗,我们能赢!”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司马乂这样说不光是为鼓舞士气,也有客观的分析。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黄河以北司马颖的阵营,看看陆机是怎么被推到前锋统帅这个位置上的。

  司马颖让陆机当前锋统帅是出于如下考虑: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名将,整天耳濡目染,肯定知道怎么打仗。况且,当统帅就得能镇得住人,陆机是名士,声望那么高,应该错不了。

  但是司马颖没有想透彻(当然,以司马颖的智商也很难想透彻),陆机是名士不假,但名士大多有个臭毛病——看不起人,这正是陆机初到洛阳时候的状态,可想而知,他跟中原名士处得并不怎么样。更何况,陆机是遭遇人生低谷才流落到冀州,怎么可能镇得住军中那些中原名士?至于说将门之后就更虚无缥缈了,要知道,打仗是门技术活,很多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才掌握一星半点,绝不是听家里人讲故事就能学会的。

  果然,司马颖军中的将领得知陆机做了前锋统帅,纷纷表示不满。在众多反对者中,最激烈的就是陆机的两个熟人——王粹和牵秀。

  “让这南蛮子当咱们的顶头上司,实在忍不了!”

  昔日,王粹、牵秀、陆机同属于一个小团体,便是元康年间的“金谷二十四友”。虽然大家都曾在金谷园中一起醉生梦死过,但王粹和牵秀见陆机一跃爬到自己头上,心里根本不服气。其实,说是“金谷二十四友”,但这个“友”实则是指二十四人都是贾谧的“友”,而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极个别有生死之交外(譬如石崇和潘岳,以及被石崇救过性命的刘舆、刘琨兄弟),大多数也仅算是酒肉朋友,更不用提这些人免不了在贾谧跟前争风吃醋了。顺便再提一句,王粹是伐吴战役中最大功臣王濬的孙子,牵秀是魏朝名将牵招的孙子,二人祖上都赫赫有名,也难怪他们这样心高气傲。

  陆机对此心知肚明,遂向司马颖连连推辞:“道家说‘三世为将乃大忌’。正因为臣的祖父和父亲都为将,所以臣不能再为将了。”做将领就少不了杀人,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所谓事不过三,这怕是要遭报应的。这算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其实知道自己根本镇不住别人。

  “唉!说的什么话?等打了胜仗,我给你封爵,让你位列三公。”

  “殿下……”陆机还想再争,却被司马颖打断了。

  “就这么定了。”

  陆机暗想:如果再推辞,司马颖大概会觉得自己首鼠两端,恐怕祸事会来得更快吧。最终,他不得不妥协:“既然如此,臣也就不再推辞了。只是……”

  “只是什么?”

  陆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从前,齐桓公因信任管仲成为诸侯霸主,燕惠王因猜忌乐毅功败垂成,眼前这场仗能不能打赢,其实在您不在我!”陆机想到,下属不服肯定少不了风言风语,司马颖这个半傻子难免听信谗言,所以,他是暗示司马颖要用人不疑。

  “行了,我知道了。”莫名其妙,到底在说些什么?……司马颖没太听懂。

  陆机退下后,卢志问司马颖:“殿下,刚刚陆机那番话,您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哦,啊……大概明白。”

  卢志暗自冷笑,言道:“他是自比管仲乐毅,却把您比作昏君!”陆机当然没这意思,但卢志却从另一个角度曲解了这句话。

  “什、什么?”若非卢志提醒,司马颖还真没往这方面想。

  司马颖沉默了,卢志这话,让他对陆机有了新的看法,但是,是他自己一再要求陆机当前锋统帅的,说出去的话不便再收回来,就先看看再说吧……

  卢志之前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此时恶语中伤陆机,是因为他和王粹、牵秀等人一样,看不惯一个南方人爬到自己头上。另外,卢志与陆机之间也发生过摩擦。

  有次,卢志在大庭广众下问陆机:“陆逊和陆抗是你什么人?”他当着陆机的面直呼对方先人名讳,相当无礼。

  陆机很生气,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便反唇相讥:“就像卢毓、卢珽跟你的关系一样!”卢毓是卢志的爷爷,卢珽是卢志的爸爸。

  卢志被弄得下不来台,二人闹得不欢而散。事后,陆云劝陆机道:“卢志可能真不知道,你何必那么较真儿?”

  陆机心里仍愤愤不平,他板着脸道:“咱们父祖威名远播四海,谁人不知?卢志这么说话就是存心找不痛快!”

  几十年后,东晋名臣谢安以这段逸事来评价“二陆”优劣,谢安认为陆机不畏权贵,维护家族尊严,陆云则显得胆小示弱,故认为陆机要强于陆云。不过客观地讲,陆云只是性格比较随和,而且,他也绝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辈。

  另有一则关于陆云的逸事,也直接影响了“二陆”在邺城的地位。

  邺城有个名叫孟玖的太监深得司马颖宠信。一次,孟玖央求司马颖让他爸爸当邯郸县令。

  陆云直言劝谏:“邯郸是冀州重镇,怎能随随便便让个宦官的爸爸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