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第37节(1 / 2)





  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被邓艾击溃。撤军后,他没有返回成都,而是以屯田为名义驻守在益州西北部边境的沓中。必须要讲明,虽然诸葛亮、蒋琬、费祎执政时也长期不在成都,但他们的性质和姜维不同。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人均是在得到朝廷的准许后,才离开成都前往外地驻扎,姜维却是败军后不敢回成都,直接留在了沓中。这不难理解,八年前,几乎同样的事就发生在诸葛恪身上。当时诸葛恪在淮南战败后不敢回建邺,先是在长江北岸徘徊了一个多月,后又打算以屯田的名义长期驻军,可终究顶不住连番诏书的催促,回到建邺没过多久就死于孙峻发动的政变中。此事恰如姜维的前车之鉴,因此,他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姜维在沓中待了半年多,突然获悉钟会入驻关中的消息,他急忙给朝廷上疏发出警报:“近日,臣听闻钟会在关中厉兵秣马,料其或有所行动,请朝廷派遣张翼和廖化率军分别入驻阳安(位于沓中附近)和阴平(位于汉中附近)以防不测。”

  可是,这封奏疏到了成都后便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了。根据《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载,宦官黄皓竟以巫术占卜为由坚信魏国不会入侵,并劝刘禅不要理会姜维。这则记载简直匪夷所思,若此言属实,难道蜀汉多年来就掌握在一个和宦官狼狈为奸的昏君手中吗?

  首先说刘禅。自诸葛亮死后,这位蜀汉皇帝毅然废除了丞相制。他一方面尊重诸葛亮的遗愿,让蒋琬和费祎总揽朝政;另一方面,却分别观察了蒋琬三年、费祎六年才授予他们开府的权力。费祎死后,刘禅又相继提拔诸葛亮昔日的幕僚——董厥和樊建,以及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这三位因为资历尚浅始终没有被获准开府。蒋琬、费祎、董厥、樊建、诸葛瞻,这五个执掌蜀汉政权的人不仅是诸葛亮的嫡系,更全是荆州籍臣子。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刘禅在秉承诸葛亮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将皇权和臣权置于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同时又谨慎限制着益州派的势力。

  再说蜀汉的军权,自费祎死后,雍州派的姜维成为蜀汉军事力量最强的将领,虽然有些超出掌控,但朝廷依然有大量军队握在张翼、廖化、邓芝(刘备死后和吴国建立联盟的功臣)、宗预(诸葛亮死后和吴国延续联盟的功臣)这批极具忠心的宿将手中,他们的实力足以和姜维抗衡。这也就是之前张翼和姜维意见相左,但姜维仍执意拉拢张翼一起北伐的原因。

  事实上,在刘禅治理下的蜀汉从未发生像魏国和吴国那样的政变和叛乱,从权力均衡这点来看无疑是三个国家中做得最出色的。刘禅不想事必躬亲把自己累个半死,可也不想让皇权旁落,于是,他巧妙拨弄着权力天平两端的砝码,以游戏的心态乐此不疲,并过得相当潇洒。纵然他的才气比不上曹丕、曹叡这些魏国皇帝,谋略更远逊于吴国皇帝孙权,却也绝不是个昏君。

  但不可否认,蜀汉仍是三个国家中最先灭亡的。在蜀汉的最后十年,国力急剧下滑,除了姜维连年发动战争外,宦官黄皓是否也是导致亡国的罪魁祸首呢?

  下面,让我们仔细分析分析这位蜀汉政坛晚期的重量级宦官。

  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有如下记载。

  姜维憎恨黄皓弄权,请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以为意地说:“黄皓只是个佞幸小臣,昔日被董允说三道四,惹得我很不高兴,你也别总跟他过不去。”随后,刘禅让黄皓亲自面见姜维谢罪。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的绝对权威,他虽然护着黄皓,但也只是把黄皓定义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佞臣,并不认同黄皓的权势。

  而后,姜维察觉到黄皓在朝中盘根错节的关系,担心自己被谋害,便打算远离成都。可他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同样在《华阳国志》中写道,姜维竟私下对黄皓讲明自己的想法,并请求黄皓帮他美言几句。而黄皓果然不负姜维所托,说服朝廷准许其在沓中屯田。

  这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姜维怎么可能把前途命运托付给自己的政敌黄皓?该如何解释?让我们继续从史书中寻找答案。

  孙盛写的《异同记》中有如下记载:“诸葛瞻、樊建等人不满姜维穷兵黩武致使国力疲敝,曾上疏请求刘禅夺去姜维的兵权,同时让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的位置。虽时隔多年,这封奏疏仍在巴蜀宿老手中妥善保存。”这就奇怪了,《三国志·姜维传》中说阎宇和黄皓狼狈为奸,可《异同记》中却说阎宇的后台其实是诸葛瞻、樊建这些执掌尚书台政务的重臣,甚至还搬出巴蜀宿老手中的奏疏作为凭证。

  让我们进一步探究下去。阎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志·姜维传》中描述,他和宦官黄皓乃是一丘之貉。但《三国志·马忠传》中则说:“阎宇作为蜀汉名将马忠的后继者,累建功勋,勤于军政。”这么看来,阎宇也不是个无能之辈。

  事实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史书中所言姜维惧怕黄皓在朝中枝附叶连的说法恐怕并不恰当,让我们换个更准确的说法,姜维怕的不是黄皓,而是以诸葛瞻、樊建等实权派为首的绝大多数公卿。因为,当时蜀汉朝中无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派,都对姜维连年北伐深恶痛绝。所以说,在北伐这个问题上,姜维自成一派,满朝公卿皆是他的政敌。

  在刘备时代末期,收复荆州的呼声主导了蜀汉政界。到了诸葛亮时代,为顾全孙刘联盟,国策从收复荆州改为北伐雍州,借此转移国内矛盾。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制定出这样迥异的战略,除了自身的理想、信念等原因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乃是要照顾荆州派臣子的利益,战争是转移荆州派和益州派矛盾的主要手段。另外,刘备和诸葛亮能顺利发起战争而甚少有反对声,这也是得益于他们极高的个人魅力。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荆州人逐渐将巴蜀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和益州人一样无法容忍主动挑起战事的行为。这个时候,身为雍州派的姜维成了唯一的好战分子,连年北伐让百姓深受其害,姜维不仅得不到刘禅的支持,更激起同僚的敌视。

  黄皓,如刘禅所说,只是个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获取利益的佞臣而已。他无疑具有一定政治能量,但也远没达到东汉末年桓灵时代宦官那样大的权势,黄皓在刘禅、诸葛瞻等公卿以及姜维这三方之间充当着缓冲层,他谄媚刘禅,帮助诸葛瞻、樊建等人提拔阎宇,同时又为姜维说好话让其驻军沓中屯田,拿了谁的好处就替谁办事。可一旦大厦倾覆,任何屎盆子都会顺理成章地扣到这个宦官头上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谴责诸葛瞻没有压制黄皓,这让后世部分史学家误认为陈寿故意贬低诸葛瞻。事实上,陈寿不仅没有贬低诸葛瞻,反而在黄皓问题上给包括诸葛瞻在内的所有人留足了颜面。即便像陈寿这样公允的史学家,出于复杂的心理,也很难接受满朝公卿都跟黄皓有瓜葛这个事实。虽然压制姜维无可厚非,但毕竟,与宦官勾勾搭搭是一件很可耻的事。何况,蜀汉的衰败最后又必须归结到黄皓头上,这就让他们更加难以启齿了。

  总之,姜维那封颇具先见之明的奏疏终归是被昏庸的朝廷压了下来。既然黄皓的权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刘禅也不傻,蜀汉的政权又掌握在诸葛瞻、樊建等人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十年来,姜维简直比魏国人还要关注魏国政坛的风起云涌,夏侯玄被杀、曹芳被废、司马师暴毙、诸葛诞反叛、曹髦被弑……但凡魏国有风吹草动,姜维总会以此为由发动战争,而他所掌握的兵力正是借着一次次北伐愈来愈强。姜维警告朝廷说钟会入驻关中,在刘禅等人看来无疑是为下次北伐找借口。更何况,这个时候,姜维仍坐拥数万劲旅超脱于朝廷掌控范围之外,刘禅又怎么可能让张翼、廖化带着中央军划归姜维管辖?

  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国就这样在姜维的反复折腾中走过了十年,现在,让我们回到公元263年,蜀汉的国祚即将走到终点了。

  不归途

  公元263年夏,司马昭颁布诏书:“蜀国地狭民寡,姜维穷兵黩武,苛剥羌人,致使百姓苦不堪言。现命征西将军邓艾进军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进军武都,隔断姜维和汉中之间的通路,镇西将军钟会攻取汉中,东西并进扫平巴蜀!”

  这封诏书传到雍州后遭到邓艾的反对,他连番上表请求司马昭取消伐蜀计划。“蜀国政局平稳,不宜攻伐。”邓艾如是写道。这并非他的心里话。此刻,他在雍州的军营中徒自发泄着怨气:“老夫官拜征西将军,本就高于镇西将军钟会(前文说过,魏国的四征将军位阶高于四镇将军),而今,朝廷竟要我替钟会牵制姜维!这是何道理?”邓艾的激烈反对不难理解,他年已六十六岁高龄,很享受在雍州养寇(姜维)自重的安逸,而且,他性格本来就傲慢强横,并不甘心为钟会的成功作嫁衣。

  司马昭对邓艾的抗拒心理感到很忧心,遂派遣师纂(zun)前往雍州进行游说。在师纂的威逼利诱下,邓艾总算同意举兵伐蜀。

  这年秋天,邓艾率兵三万,直逼驻守在沓中的蜀国大将军姜维(位于益州西北边境);诸葛绪率兵三万攻入武都(位于益州正北边境);钟会则率兵十二万攻入汉中(位于益州东北边境),他的兵力远远超过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的兵力总和。如此,魏军分为西、中、东三路攻入益州,而作为西路和中路的主帅——邓艾、诸葛绪二人,无疑是为东路主帅钟会的成功铺平道路。

  有人提醒司马昭:“但凡将帅出征,都要把家属留在京都作为人质,可钟会没子嗣,这也太危险了。”

  司马昭淡然一笑:“我怎能不明白这层道理,但满朝公卿就只有钟会赞同伐蜀,我料定他此去必能荡平蜀国。事成后,那些蜀国遗臣心存恐惧,中原将士归乡心切,就算钟会谋反也一定成不了气候。”

  在魏都洛阳的一所宅子中,有主客二人正对坐攀谈。

  宾客问:“先生,您说邓艾和钟会能攻克蜀国吗?”

  主人答:“必克蜀国。”这位主人名叫刘寔,前面在王肃死时曾提到过他,他同样是司马昭的幕僚。

  宾客放心地点了点头。却没想到刘寔慢悠悠地又补了一句。

  “但他们二人恐怕都回不来了。”

  “这是为什么?”宾客不解。刘寔只是笑而不语。

  钟会怀揣着收复巴蜀、建立撼世奇功的梦想统领十二万魏军从关中出发。临行前,他特地去拜访了大名士王戎(竹林七贤)。

  “在下即将远征巴蜀,不知王君可有奇谋良策赐教?”

  王戎想想,言道:“以钟君的才略,平定巴蜀自不在话下,我没什么可建议的。不过还是觉得有句话该提醒钟君。”

  “请讲!”

  “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意思是有所作为,但不强求。钟君此行成功不难,难的是成功之后啊……”

  “哦……”钟会听得索然无味,不自主地垂下眼皮。他当然明白王戎所言何意,这是提醒他谨防功高震主,莫做非分之想。然而,这意思在他听来无非是老生常谈的空话。钟会暗想:以我的谋略,到时候自能化险为夷,至于说非分之想,司马家实力雄厚,自己更是不可能做出谋反这类傻事来。

  旋即,他向王戎揖了一礼:“谢王君不吝赐教,在下定当铭记于心。告辞!”

  王戎望着钟会远去的背影,心里也想:自己说了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至理绝对让任何人挑不出刺来。若钟会能平安归来,自己落得个顺水人情;若钟会回不来,自己则更能博一个先见之明了。

  蜀人的心态

  魏军大举入侵的消息很快传到益州成都,蜀汉举朝震惊。刘禅很想破口大骂,可是他想不出应该骂谁。骂姜维?这人无数次为北伐不惜编造各种理由,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对他充满了不信任,可没想到这次姜维居然说对了。骂诸葛瞻?在姜维这个问题上,刘禅、诸葛瞻和满朝公卿都是同一阵营,更何况他们压制姜维的策略并没有错误。骂黄皓?黄皓可以骂……可是……刘禅想了想,还是把他留下,任由后人去骂吧!

  刘禅谁都没有骂,他平静地下了份诏书,将成都能提得起来的实力派将领尽数派往前线:“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援助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将军董厥前往汉中抵挡钟会;卫将军诸葛瞻前往涪城驻守。”

  涪城在成都以北一百公里处,也就是今天的绵阳市涪城区。这里位于益州腹地,也是守护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进军到涪城后便驻扎下来。而廖化、张翼、董厥三人则继续进军,往益州北部边境而去。当他们来到阴平郡的时候,面临着两难窘境。

  阴平郡往西北是沓中,往东是汉中,廖化、张翼、董厥本应在此地兵分两路,可恰在这时候,他们得到一个消息。

  “魏军除了西路邓艾和东路钟会之外,尚有中路的诸葛绪现已南下武都。如何是好?”武都位于阴平正北,倘若廖化等人按照原定计划分头救援沓中和汉中,那么无异于向诸葛绪敞开通往成都的大门。

  众人踌躇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