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94章 破茧蝶之南京南京

第294章 破茧蝶之南京南京

2009年10月10日。

候鸟流浪记的第54天,江苏南京。

突然就想来江南地区走走了。

南京,亦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据说南京的别称有很多,比如:冶城、越城、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白下、集庆、应天、江宁、天京等……

初次到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明故宫……而是那路边遮阳蔽日的梧桐。法国梧桐,对于我来说并不生疏,我生活的上海,也有这样多的梧桐树,特别是外滩。这一个多月辗转多个城市,再次看到这样的梧桐,竟觉得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

那些记忆,如同一张故人的脸,眉眼都已淡化,留下的只有暖人的笑容。曾经听刘妈说起过梧桐树的故事,具体记不得了,但大概意思应该是说,诗人会因梧桐的气质感动落下文字,而上海的女孩会因为梧桐而邂逅爱情。

梧桐树下邂逅爱情,确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啊。

法国梧桐,这个名字也算极至浪漫了。南京的梧桐树,和上海的梧桐却也是不同的。

南京的梧桐,浸染了秦淮河千年的脂粉香,让整个南京城都显得甜甜的,这倒让这座几朝故都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往日的刀光剑影、荣辱兴衰倒被几分现实的恬淡荡涤得清澈无华了。这倒让这里跟我前不久踏足过的北京有了对比,北京城,政治的羽翼在每个角落投下硕大的影子,每一寸土地都彰显着帝王之都的现在与曾经,历史成了城市的标签,过于炫耀了。

想来,梧桐真的是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今天的南京。走在汉中路上,梧桐相抱,十月暖阳,让我陶醉其中。

在南京的大小路上走着,发现这里的大小书店竟不比各色时装店铺落寞。一直固执地以为一个文化发达、热爱读书的城市更有自己的魅力。南京正是如此,历史成就了它先天的底蕴,可今天人们对美的虔诚让它的风姿又多了几分宽度。这样的城市注定了不是浮夸的,这里的人们也注定了是平和的。在这里,我感觉得到城市的跳动,人们在自己的秩序中享受生活。

这里的人,也是热情的,没有很多大城市人们那种冷漠的眼神。还记得昨天我在向路人打听“宝塔桥”怎么走时,路边卖报的老爷爷,竟一连告诉我三种乘车方式,乘车前要换好硬币,叮嘱我在哪里人比较多要当心财物,哪里路途比较远要当心迷路。老爷爷的热情在当时甚至显得固执了,但那种善良却是久居城市中的人们渐渐迷失的,似乎有什么东西却被带了回来。那种感觉就是温暖。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因一次旅行,旅行中的一个人物而变的亲切。

一个人独自在南京的街头行走,时至日暮,心底的柔软便被秦淮灯火轻易地点亮。随性买张车票直到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庙晚情楼。

据说夫子庙最初是北宋年间所建,明初改为国子监,清时为江宁、上元二县的县学。现在留下的也只是清时的建筑,聚星亭、思乐亭、大成殿、崇圣祠等等名字仍是万千学子心中的神圣。总有望子成龙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祈求学业有成、金榜提名。以致这里的香火永远是那么旺盛。可看到立于夫子庙前据说用上好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孔老夫子的塑像时,心底总会怪怪的,但愿那只是一种美好的希望,笑笑自己也没多大抱负,已不用再赴科举,索性门口观望一下也就够了,免得打搅了孔夫子的清净。

倒是庙门东侧的晚情楼更适合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作为一个吃货,虽然这些日子在各个地方之间漂流,也不乏见到各地的美食,但鲜少去品尝。今天,要上有名的128道宴,看着一碟碟美食,心底那个高兴,不仅大饱了一次口福,还大饱了一次眼福。

金陵美食的精致以往只有从《红楼梦》中得见一般,现如今果真领教不凡。不但有金陵菜的四大名菜:松鼠鱼、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还有旱八鲜、水八鲜,秦淮八绝等。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一一摆在你的面前时,不得不佩服中国饮食的精湛。自以为自己是个口腹之欲旺盛的食客,不想在这里竟全然丢了风范,连连道不出这杯盏之中究竟为何物,难怪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盛宴奢华繁复了得!

酒足饭饱之后,登楼四望,已是灯火阑珊。侧耳听去,虽无丝竹之音,却实有丝竹之韵。隐隐秦淮水,霓虹灯火摇曳其上,女人般的妖娆,甚至过于妩媚。来不及迷失,小舟轻荡,拨弄出一道道水晕,叮当间便又砸碎了千年的时空相逢。

一瞬间不由地伤感起来,怪那几尾轻舟的不解风情了。但转念一想,也许旧梦本就只属于仙人,瞬间的感动已是恩赐,又何须计较,何须伤感。

下了楼,夜色已足够吞没熙攘的人群。

逛在东、西二市之中,贩卖各色商品的摊位、此起彼伏的叫卖、人头攒动的拥挤,这样的世俗却显得格外的真实,反而让我多了分宁静。看着大叔给自己年幼的女儿买折扇、看到同我一般的挂着相机的游人、看到为几块钱争得面红耳赤的商家顾客,突然心底塌实了很多,这是个活生生的城市,我感觉得到每个生命背后的真诚。

侧立在桥头,看着眼前的浮华,看着那些脚下灯火辉煌的秦淮河,真觉得南京像一个铅华洗尽的落寞贵族:度日平和、举止徐然,却掩不住眉宇间隐约闪现的高贵气息,既有北京的雍容大度, 又有苏州的妙曼温婉,既有西安的古朴淳厚,也有上海的气宇轩昂。

想起那句诗: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

……

2009年10月12日。

候鸟流浪记的第55天,江苏南京。

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说起南京,国人绝对不会忘记那段曾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耻辱历史,也会想起严歌苓那本经典的著作《金陵十三钗》。

我选择在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来到这里,想起这段沉重的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建立起来的。

纪念馆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这场大屠杀的受害者,大多是无辜的工人、农民、商人和一般市民,也有一小部分是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警察。一向以慈悲为怀的僧尼和天真无邪的孩童也不能幸免。与此同时,他们遇屋即烧,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南京这座和平繁华、名闻遐迩的大都市,变成了惨不忍睹、阴森可怖的人间地狱,满目荒凉。

这段历史,无论“屠杀者”承不承认,都是铁一般存在的事实。

在纪念馆里,那些陈列的皑皑白骨、一处处黑白分明的历史影像、“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祭奠广场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屈辱变态的历史。

这里见证了南京的忧伤,让我的心灵一直在颤动!

这么多的生命,结束了。委屈的结束了。

历史的留笔是不会忘掉那段噩梦般岁月,虽然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老人一天一天的老去,或许早已含恨离开了人世,“含恨”不是夸张的字眼。那些历史上的人走了,但岁月沉淀下来的东西,是永恒留在人间的,见证着历史。

想起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河畔那13个躲避战火的风尘女子,她们是人尽可夫的妓女,她们是被那个教堂里面的神职人员和那群女学生唾弃的“婊子”。可是最后呢,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最悲壮的死亡之约。(。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